根據健保和國衛院流行病學資料推估,台灣有超過200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,台灣10歲以下幼兒,每10個就有1個飽受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刺痛之苦。很多人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跟食物或藥物過敏有關,皮膚科醫學會昨公布今年最新治療原則,並引進歐美最新治療性衛教的觀念,找出正確過敏原,進行正確治療。
於8月30日為6歲以下親子舉辦「異位性皮膚炎肌膚照護營」,未來網路還會放上名醫演講影片,讓家長學習正確觀念,幫助孩子治療事半功倍(報名網址:http://ppt.cc/Roa9)。
召集制定指引的台大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表示,家長的認知是療效的關鍵。歐美和亞洲許多研究指出,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的家長有正確治療觀念,孩子便能用最少藥物達到最佳療效;若觀念錯誤、亂用偏方,反而事倍功半。
很多人以為異位性皮膚炎跟食物或藥物過敏有關,或以為自費抽血驗過敏原就能診斷,其實這些都是錯誤觀念。朱家瑜說,異位性皮膚炎前5大過敏原是塵蟎、蟑螂、貓毛、狗毛、花粉,極少與食物和藥物相關。
至於抽血只是滿足家長的好奇心,真正診斷有4重點,首先會非常癢,癢到神經質,抓得破皮流血、體無完膚。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、氣喘病史。嬰幼兒好發臉上,成人多發於臂彎屈曲處。此外,症狀會反覆發作,持續半年。
朱家瑜指出,8成患者都在5歲前發病,兩成是5到10歲間發病,極少數是青春期後發病。惡化因素依年齡不同,兩歲以下頭號公敵是皮膚乾燥,其次才是環境過敏原和感染。嬰幼兒感染葡萄球菌、疱疹病毒,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,但若未即時以抗生素或抗病毒特效藥解決感染問題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至於兩歲以上的最大威脅,則是環境中的過敏原,除了塵蟎等5大過敏原,還有灰塵、汗水、清潔劑、化妝品、布料等。朱家瑜調查80位10年以上的資深患者,發現皮膚乾、天氣熱、流汗、曬太陽、壓力大或焦慮,會使7到8成患者病情惡化。6成患者不論冬夏都會惡化,還有人只要接觸灰塵、穿毛衣、心情差,症狀也會加劇。
朱家瑜呼籲,要減緩或根治異位性皮膚炎,除了求助醫師積極治療外,也要加強皮膚保濕,遠離過敏原,洗澡時避免使用沐浴乳、香皂,只需用清水清洗。
(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/記者 邱宜君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807930,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,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,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。聯絡信箱 editor@funhit.com.tw,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!)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