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檢測牛奶蛋白的方法不一定準確。美國研究顯示,目前測試牛奶蛋白殘留的方法不見得能測出加工食品中的奶類成分。而這些受忽視的奶類成分很可能引發種種過敏症狀。
這項研究昨(二十九)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舉辦的第二百四十三屆全國化學會議、博覽會。
研究計畫主持人約瑟‧包默特表示,食品加工工廠、食品廠商多半使用「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」(ELISA)檢測食物中是否殘留牛奶蛋白。但食品加工過程不同,有些產品經加熱處理,也有產品不經加熱,都會影響測試精準度,有時測不出殘留牛奶蛋白。一旦對牛奶過敏的人食用殘留牛奶蛋白的食物,可能出現皮膚癢、流眼淚、呼吸喘等過敏症狀,甚至可能產生其他嚴重過敏反應。
有些食品加工業者會使用「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」檢測產品中有沒有含牛奶蛋白,讓對牛奶過敏者可以食用這些沒有牛奶過敏原的食物。
牛奶過敏與乳糖不耐症不一樣。乳糖不耐症是指身體缺乏消化乳糖的酵素,因此喝牛奶就會引起脹氣、腹瀉、胃部不適。牛奶過敏則是免疫系統引起,患者可能出現喉嚨腫脹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有些患者需要立即用藥,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研究人員表示,牛奶受加熱後,牛奶蛋白會聚合在一起,這樣比較難以分解,測量上就會比較困難。若能改變檢測方法,或許可以提升檢測精準度,讓更多民眾更安心。
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台灣新生報
(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/記者 蘇湘雲 http://61.222.185.194/index.php?FID=10&CID=147361,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,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,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。聯絡信箱 editor@funhit.com.tw,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