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間,連續3尾「殘酷冷血」的終極代表大白鯊分別在宜蘭、花蓮、台東被捕獲,多數人為此感到慶幸,大夥扶老攜幼前來品頭論足,感謝漁民為民除害,還要小孩假裝「給鯊魚咬咬」嬉鬧拍照,直到動保團體看不下去,出面召開記者會呼籲禁捕,這才有了一點不同的聲音。
事實上除了大白鯊的污名化問題,海洋野生動物面臨最大問題是牠們正被殘忍對待,面臨濫捕與滅種危機,但大家毫無警覺。
如果今天有人約你去生吃猴腦、配一條虎鞭,再來一鍋韓國狗肉,你一定會大罵噁心變態,但如果有人約你去生吃活章魚、現宰鰻魚飯、活醉蝦、陶板烤活鮑魚,你通常會說:「好耶!你請客。」
海洋野生動物與陸地野生動物,正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與飲食文化。大家不忍心看狗、虎被宰,卻沒有人關心章魚與鮑魚是否有痛覺,也不在乎它的生理結構與生態體系,大家關心的只是新不新鮮。
■與魚共游 趣味、驚奇多
我喜歡玩水,每回潛水,總會看到許多趣味與驚奇。
例如小丑魚非常顧家,碰到龐然怪獸也不退縮;有一回在菲律賓大堡碰到兩條傻傻的父子小丑魚,我一靠近,魚老爸二話不說撲過來就咬,一旁的魚小孩則 是跟著老爸作勢撲過來,但還沒咬到就驚慌地急急回頭還跑錯方向,總算緊急修正後躲回海葵裡探頭張望,過一會兒又出來耍寶,連續數次,逗得我在海底忍不住一 直冒泡。
有一次在帛琉海底,我一個人落了單,正緊張的轉頭尋覓夥伴,突然一尾長約70公分的拿破崙魚游到身邊,鼓著翹翹厚嘴唇、戴著帽子、瞇著小眼盯著我,直到5分鐘過去,終於判定我是一尾不太會游泳的小頭怪魚,不配當牠情敵,這才驕傲的撇撇嘴後離去。
而我一轉頭,一群總數成千上萬的Jack Fish正在翻轉,形成一整圈的魚漩渦,隨著光影上演讓人目瞪口呆的現場舞台秀。
■看魚 比吃魚更有滋味
海裡面的魚,跟魚販攤上的魚是兩回事,魚攤上的魚表情一模一樣,只有大小與標價不同,但海底的魚每一尾個性都不同,就如家裡的貓貓狗狗與鸚鵡,每一隻都有著獨特的性格。旅遊的滋味,看魚的滋味,比吃魚的滋味更有滋味。
不過就百年前,沒有人會覺得生吃猴腦有什麼殘忍;不過就幾十年前,沒有人會覺得來一盤果子狸、山羌,或吃點虎鞭補身有什麼不對。
但隨著愈被認識、生態之美愈被發現,或者說是因為數量愈來愈少,多數人對陸上野生動物已經不只不想吃牠,甚至開始保護牠。欣賞生態之美,比品嘗野味之美帶來更多商機與趣味。
■認識 是善意的開始
很遺憾的,這股善意沒有延續到海洋。直到現在,魚翅文化還難禁止,各種魚類生鮮能抓野生現撈仔,就不要養殖的,能夠生吃活烤,就沒人要吃冷凍的。同樣是野生動物,陸上的被保護,海裡的卻被火烤、被醉死、被生割現吃,大家覺得理所當然。
認識,是善意的開始。可惜這些海洋野生動物生活在我們平時接觸不到的海底世界,缺乏被認識的機會,也因此缺乏被善意對待的契機。
不是說魚不能吃,而是食用海洋野生動物時,是不是能有多一點的思考,把對待陸上野生動物的心情,放一點到海洋野生動物身上。野生資源,不是無窮無盡,海洋生物,也有痛覺。
我常在想,如果這些海洋野生動物可以像陸上野生動物一樣,會哭、會掉淚,是不是就能激起大家的不忍心。很可惜牠們就是學不會,直到被宰,還是掛著傻傻的笑,以笑容奉獻牠們的生命與新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