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興建的八通關古道是國內唯一的一級古蹟「古道」,見證台灣開發史,如今路徑難尋,沿途留下的石碣成為探索先人足跡的里程碑。位於陳有蘭溪畔的「山通大海」碑兩度遭淹沒,南投縣政府正在重建,古道風華即將再現。
一八七五年,清朝總兵吳光亮率飛虎軍興闢橫貫台灣東、西部的「中路」,從林杞埔(竹山)、鳳凰山、東埔、八通關,越秀姑巒山,向東到花蓮璞石閣(玉里)全長約一五二公里,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,不到一年就完成,打通前山與後山的隔閡,即八通關古道。
南投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劉玉湖指出,八通關古道早在民國七十六年就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,古道從「前山第一城」(竹山)出發,是南投縣的重要資產。
歲月推移,當年的古道路徑如今已難清楚辨識。劉玉湖說,古道沿途沒有確切地標,流傳下來的文字敘述也相當簡略,地方耆老的說法更紛紜。雖然曾委請專家踏查,只能找出主要的途徑。
所幸,當年八通關古道沿途留下的石碣,成為串連歷史的座標,包括「萬年亨衢」、「開闢鴻荒」、「山通大海」及「過化存神」。傳說位於八通關的「過化存神」早已不見蹤跡,登山界和古道專家都曾發動搜尋,但遍尋無著,真的是過化存「神」,只能想像了。
位於信義鄉「楠仔腳萬」(新鄉村)陳有蘭溪畔的「山通大海」也歷經劫難,先於四十八年「八七水災」遭洪流淹沒;七十七年重新勒石,又經九十年桃芝颱風重創,巨石從此不見蹤影。
南投縣文化局為保存歷史資產與記憶,在陳有蘭溪畔重新設置「山通大海」石碣,兩顆巨石分別雕刻山通大海原碑拓本及經歷的風雨滄桑,最近可完工。
集集鎮內有兩座石碣:「開闢鴻荒」位於集集攔河堰附近、「化及蠻貊」與集集特有生物中心相近,望文生義即知當年築路有如開天闢地的艱難。
「萬年亨衢」在鳳凰谷鳥園內,園長鄭添益說,碑文是吳光亮騎在馬上揮毫寫成,筆力遒勁,寓意八通關古道從此成為聯絡前、後山的康莊大道。